有雷影評|《跨越大西洋的戀人》(Aviva) 世界永遠在變,不過是一場狂舞, 跳不出孤寂,仍是一個人獨舞
-
最新電影
2021/10/12
-
分享到

(圖片來源:聯影公司)
人本來就是孤獨的,靈魂深處都永遠有著寂靜無聲的一隅,如何希冀另一個人能瞭解,即使紅顏知己或親密愛人,也誰以讓身心滿足。不管性與不性,多種關係糾纏著,到最後仍是虛無,認清孤寂之必然。狂放烈慾,依舊徬徨迷惘,猶若只在刷出自我存在,世事多變,所有一切不過是一場狂舞。
每個人都渴望愛人與被愛,在任何時空中都對愛想望,不管如何試探情愛深淺,內心孤獨感油然而生,雖有愛侶相伴,曠古寂寞依然,尤其身處都會男女,心靈無所棲息,情寄何處仍難抹深沉孤寂,徬徨迷惘,終究虛無。寂寞、沮喪、抑鬱的情緒一直困擾著青春男女,在邂逅及至同居愛戀進行中,仍揮之不去。既使縱慾情色,狂歡性愛,仍無法找尋安頓自我之所在。哲學家尼采所說的「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當然盡情享受生命,也包括愛情生活,但也提點了「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最後的目的是虛無的。」每個人對情愛都充滿憧憬,在追愛過程中,難免跌撞,有時傷痕累累,希冀甜蜜愛情,然而有時並不順遂,嚐盡苦果,也難覓靈魂知己。如天有不測之風雲,慾望情海無邊,縱情聲色,再如何纏綿悱惻,肉身交纏,面對是仍是一片孤寂,生命虛無,各種狂情慾愛似乎只在刷出存在感。

「不懂得使自己的孤獨為眾人接受的人,也不懂得在碌碌眾生中自立。」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在《巴黎的憂鬱》中的一句話,令人深思。來自不同地區的都會男女,透過網路交友,進行了一場激情而冒險的愛情之旅。他們各有所執着,對愛渴望,嘗試打開彼此心扉,然而性格差異,解不開的抑鬱與哀愁,縱使任慾狂放,深沉的孤寂感依然籠罩,無法繼續携手同行,最後結果「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由美籍以色列導演鮑茲亞金(Boaz Yakin)執導的舞蹈電影《跨越大西洋的戀人》(Aviva),由知名舞蹈女星芭比珍史密斯(Bobbi Jene Smith)編舞,網羅了以色列現代舞團「巴希瓦舞團」(Batsheva Dance Company)團員跨界演出,以現代舞貫穿全場,赤裸裸展現男女、女男等有如雌雄同體迷情奇幻,多元跨性別呈現,又舞又演出了現代都會男女的情慾聲色,心靈沒有棲息的地方,依舊徬徨迷茫,無法跨越鴻溝,多所躊躇,情變淡然,轉化成朋友。全片以舞蹈轉承啓合,非常大膽地挑戰各種性愛尺寸,縱情色慾淋漓,用盡全力渲染著都會男女的情愛饑渴。當墜入狂慾深淵之時,心靈孤寂感依舊,也無法解決抑鬱與苦悶。靈魂的鄉愁無人能解,正是尼采所言「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狂情烈慾,未必能找到自己的安身所在,在慾望中迷失,「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哲人的智慧,是多深刻的一句話。

以多齣現代舞碼穿插劇情的《跨越大西洋的戀人》,片中來自巴黎的女主角艾唯華(Aviva)(琪娜津琴科Zina Zinchenko飾,男版則是由泰勒菲利普斯Tyler Phillips飾)與紐約的男主角伊甸(Eden)(奧爾施拉伯Or Schraiber飾,女版由芭比珍史密斯Bobbie Jene Smith飾),兩個世界都會男女透過網路交友而約會,不久後墜入愛河。從片頭的舞於街頭,穿越了城市風景拉開了序幕,用多元關係演繹了男女、女男的四種不同性格。超現實奇情多重性愛赤裸交纏,探索愛情與慾望,自由奔放而蕩漾無羈,各種性愛尺度之大,令人瞠目結舌。編導企圖跳出固定男女交友框架,以「語不驚人誓不休」之姿,强烈釋出縱慾狂歡過後靈魂依然飄泊的悲涼。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劇作中的「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劃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了喧譁和騷動,找不到一點意義。 」觀影試片後,十分霸氣激烈的影像語言在腦中盤旋多日,片中嗨翻情慾場景與心靈虛無的一些情節,竟讓我有著如此的聯想。

這部電影就性別議題而言,別於出裁的女男、男女版的交錯出現,或同時呼之欲出,男女主角類雌雄同體,廣泛釋出陰柔與陽剛、細膩與粗獷。現實社會中或許有著男女跨性別的存在可能。制約下的女性也會有男性的性格,反之亦然,男人也有女人的某些特質。跨越性別樊離,以雌雄同體來演繹性別的流動與伸展,倒是出奇制勝的招數。我覺得迷幻超現實,也有寫實的某些部分存在。譬如我認識的一些女子,外表柔美,富女性織細特質,然而她也有豪邁的一面,不拘小節,粗枝大葉,有的個性也剛强,寬廣的胸襟,笑聲洪亮,性情瀟脱,甚至舉止粗獷如男人。而所熟識的男子,外表陽剛,卻內心陰柔,喜撒嬌,多愁善感,很小心眼,思慮縝密,甚至有時易淚如女人。其實每個人或許都存在著男或女的某些特質與性格,雌雄同體隱藏其內,兩性只受傳統制約影響,當好男人或女人而已,事實上潛在都有兩性的因子而不違和,跨性別的現實存在,可於此窺見。這是片子令人驚豔的一個議題,可以廣泛討論,至於SM 或超A多P的性愛裸露場景則不那麼重要。
「巴希瓦舞團」舞蹈演員賣力演出,以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世界之都紐約為舞台,在熱烈歌舞與縱慾橫流之下,企圖以雌雄同體的流動性別探討愛情本質。然而狂放情慾後,依然虛無。愛情是需要理解與體貼,伊甸有他抑鬱寡歡的一面,他時而迷惘而失落,也心有徬徨,艾唯華無法打入他的靈魂深處。正是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言「你看不見你自己,你能看見的只是自己的影子 。」如果無法釋出熱力在愛情探索之中,或者對於追愛「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若肉身軀殼不能與靈魂共舞,迴旋於情慾後愈感孤獨虛空。再親密肉身交纏,依舊疏離。

榮獲「巴塞隆納星座國際舞蹈影展」(Choreoscope)舞蹈電影獎類 最佳影片獎的《跨越大西洋的戀人》,在恣意舞動之中有著某種浪漫詩意,穿雜著慾愛流竄,情色奇幻,流瀉躁動氛圍,活潑蹦跳出兩性框架,自由而奔放。這部尺度大開的舞蹈電影,令我想起了波特萊爾詩作「惡之華」:「也許你我終將行踪不明,但是你該知道我曾因你動情;不要把一個階段幻想得很好,而又去幻想等待後的結果。那樣的生活只會充滿依賴,我的心思不為誰而停留,而心總要為誰而跳動。」片中這對都會男女全對愛渴望,數位戀情依然浪漫,也想剖析一個吻。艾唯華擁抱白色房間,她的浪漫情感希冀純粹,而伊甸多愁善感,自我追尋過程滿腹心事。他們戀愛進行式,快樂也哀傷,無法觸碰到彼此的靈魂深處,縱情狂慾下,依然孤獨寂然。他們互有情愫,但在整體的架構中仍是個謎,而在愛的霧中迷惘。誰都想望重新做個真實的人,但也只有己身接受挑戰,生命自我追求完成,在於個人修行。他們認同婚姻,只是一張紙的官僚行為,寧可同居,沉溺性愛,狂放不羈的青春,彷若不要留白。

也許此生不渝是所有陷入熱戀中男女的期待,但相愛容易相處難。「常愛來到世上,兩條線互相交織成一片錦繡。」是如何地綿纏與甜蜜。然而各自的心靈無法相通,「我和自己疏離了很久」伊甸尋覓自我經歷難解,艾唯華很勇敢,一個人去不了方向,依然樂天,「有人愛著你,正如遼闊的天空有一片晴天。」她充滿對愛憧憬潛伏著幸福之感。樂享白色房間,追夢純淨完全的愛。而伊甸則在與自己靈魂獨舞,跳脱不了沮喪與寂寞。有著孤僻又挑剔的個性,猶若孤魂,他無法淡然處之,眼神總是流露著幾許憂傷。德國文學家赫塞在《霧中》作品裡說「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這部片子也想傳遞處於都會中,青春男女的孤寂心聲。

在《跨越大西洋的戀人》擔綱的舞蹈演員來自聞名遐邇的「巴希瓦舞團」,光是此陣容就足够吸引一向喜愛現代舞的我前去觀影。這些舞者賣力演出獨舞、双人舞或群舞,曼妙的肢體語言,表現了强烈情緒,所有慾望在聲色淋漓盡致的演繹中,令人驚艷。在男女主角有女版、男版的角色舞蹈表演,豐富了跨性別的關係探究,活潑蹦跳出情色慾海無邊,也展現了多元視角,寬廣地看待兩性的制約模式,編劇兼導演的鮑茲亞金大膽前衛的作風,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演員恣意狂舞,透過肢體語言延伸出動人的現覺動感語彙,多場性愛場景令人眼花撩亂,甚至血脈賁張,赤裸裸地呈現著刺激感官的探索,流蕩著幾許躁動不安,彷若墜落凡塵的一切虛無,慾海橫流只不過在刷出存在感。無論如何血肉身軀磨蹭纏綿,仍舊是關係疏離,而心靈備感孤寂。
愈是聲色激烈狂放,曠古寂寞愈無法遮掩,導演以非常手法,極盡前衛跨大探討愛情本質,能否跨越熊熊性愛慾望,甚至雌雄同體跨性別的可能。而就電影舞蹈而言,光是幾場熱力四射的舞碼就够吸睛,從女主角獨舞於紐約街頭拉開了序幕,其中穿插粗獷熱鬧的酒吧群舞,熱情流蕩,恣意狂放,到終章之時男主角伊甸的女版舞蹈家芭比珍史密斯的模擬飛機上獨舞,表情豐富,肢體語言暢行無阻,唱作俱佳,傳遞了動容的情感。「我無法繼續,找不到邊緣。」伊甸優柔而哀愁的一面,多麼細膩幽微的表演,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幕。「一切都會改變,世界永遠在變,不過是一場狂舞。」也許這就是人生。我想編導藉由狂放多姿的舞蹈場景,及前衛而又類意識流的手法及運鏡,透露了在這片中所要隱喻的意涵。

多年來看過的電影,有許多嗆辣印象深刻的片子。例如2018臺灣國際女性女展閉幕片《姊的SWAG姊來唱》(Tranny Fag)探究了跨性別議題,經由饒舌詞曲身體展演,威猛有力,酣暢淋灕。該片被審為超限制級,參加觀影者要求簽署同意書オ能入場。從小就愛觀影的我,看過近千部片子,頭遭簽署,相當難忘。另外情色慾望的電影《娼年》、《請做我的主人》都是極為開放的大尺度的片子,但跨性別議題類紀錄片的《姊的SWAG姊來唱》大膽嗆辣更甚其他。今年女影即將展開,屆時有多部女性及兩性議題登場。近日由聯影公司推出的《跨越大西洋的戀人》,通過文化部電影審查為限制級,一刀未剪過關,搶先全亞洲首映。光看現代舞熱情而精彩的演出,對我而言就值回票價了。
發行《跨越大西洋的戀人》的聯影公司提供以下資料:
關於導演 鮑茲亞金
鮑茲亞金(Boaz Yakin)1966年6月20日出生於紐約,是美國編劇和導演。他的父母均為以色列人,他畢業於於布朗克斯科學高中,1983 年與演員喬恩克萊爾(Jon Cryer)成為同學。他在紐約學院學習電影製作,在 19 歲時成功賣出第一本劇本。代表作品有《火線反擊》《衝鋒陷陣》、《槓上富家女》。
他進入電影行業,為多家公司開發計畫,1989年第一部劇本登上銀幕,由《水行俠》瑞典男星杜夫朗格(Dolph Lundgren)主演,之後完成劇本是《菜鳥霹靂膽》(The Rookie),由奧斯卡獎得主克林伊斯威特及查理辛主演。自幼在紐約市中心長大,成長經歷中汲取靈感,為《新鮮》(Fresh) 。他選擇自己當編劇,而此片也獲得好評,終於在 1994 年日舞影展上獲得了電影製片人獎。
他的青年時代,為了《自由的代價》(A Price Above Rubys),曾到哈西迪猶太教Chasidic 社區的經歷尋找靈感,後來他轉換角色,跑去執導丹佐華盛頓主演《衝鋒陷陣》,此片是他單純擔任導演無參與編劇的第一部電影,由於票房大賣,將他推向了好萊塢實力人才的顛峰。
他的大屠殺劇《戀愛中的死亡》於 2008 年 1 月首播,這是一部關於家庭失敗和無法改變過去的電影。他是 2009 年日舞影展美國戲劇評審團的成員。2010 年,宣布執導《同情惡魔》 (Sympathy for the Devil),演員陣容包括大咖巨星山繆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等眾多明星。
其他所執導及編劇的代表作相當多元且精采,包括《海軍忠犬馬克斯》(Max)(2015) 導演&編劇、《出神入化》(Now You See Me)(2013)編劇、《嗜血狂魔》 (Texas Blood Money)(1999) 編劇、《菜鳥霹靂膽》(The Rookie)(1990)編劇,每個作品都為精采的商業代表作。
關於女主角 琪娜津琴科 (飾演艾唯華-女性角色)
琪娜津琴科(Zina Zinchenko)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 12 歲時,她在莫斯科當代舞蹈學校跟隨 Nikolay Ogruzkov 老師開始她的舞蹈教育。她於 2007 年畢業於荷蘭庫達茲Codarts藝術大學,在此期間她曾與 Ken Ossola、Anouk van 等多位編舞家合作。 2006 年至 2009 年間,她為 Itzik Galili 舞蹈團跳舞,2009 年至 2011 年間,她與史蒂芬什羅普希爾一起為The Noord Nederlands Dans Company 舞團跳舞。2011 年,她加入了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巴希瓦舞團」,後來於 2012至2018 年開始在該舞團跳現代舞,在那裡她接受嘎嘎(Gaga)舞蹈培訓。 2012 年,開始教授 Gaga 舞蹈和現代舞名家歐漢納哈林(Ohad Naharin)的曲目,並曾在莫斯科、特拉維夫、日本、波蘭等地任教。她於 2015 年成為印度邁索魯的認證瑜伽教練,同年,參演電影金像獎影后娜塔莉波曼首度自編自導自演劇情長片《愛與黑暗的故事》以來,她出演了多部廣告、短片和劇情片,包括巴西電影導演何塞帕迪哈(Jose Padilha)在恩德培(2018 年)。
關於女主角 芭比珍史密斯 (飾演伊甸-女性角色)
美籍舞者芭比珍史密斯(Bobbi Jene Smith)出生於愛荷華州森特維爾。她參加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舞蹈系但肄業,21 歲即輟學,同年在奧哈德納哈林 (Ohad Naharin) 的建議下移居以色列,進入「巴希瓦Batsheva舞團」奮鬥10 年,在人生巔峰之際告別事業和男友,回美國舊金山重新發展。
2012 年,她與《X戰警:天啟》大反派角色的奧斯卡艾薩克(Oscar Isaac)一起編排了舞曲《箭》。艾薩克女友艾爾維拉琳德(Elvira Lind)在觀眾席看了,她表演後覺得驚為天人,女友以她為主角拍攝紀錄片《裸舞芭比》(Bobbi Jene),此電影曾入圍在 2017 年翠貝卡電影節首映。史密斯在 2012 年的以色列電影《尤西》中首次亮相,擔任配角。此外,她還出現在喬治亞帕里斯(Georgia Parris) 2018 年的舞蹈劇《瑪麗》(Mari)中她扮演一位失去母親而悲痛的女性。
關於男主角 歐爾施萊伯 (飾演艾唯華-男性角色)
歐爾施萊伯(Or Schraiber) 於 1992 年出生於耶路撒冷市,他從耶路撒冷音樂與舞蹈學院畢業後,加入了以色列最大的舞蹈團「巴希瓦舞團」七年。 2017 年搬到美國紐約市,在全球知名的斯特拉阿德勒表演學院(Stella Adler Studio)學習表演。 2018年,參與編舞並主演了鮑茲亞金的電影《跨越大西洋的戀人》。 2019年加入「樂隊巡演」全國巡演,也陸續出現在許多音樂影像和短片中,包括與葉門藍調、內塔巴爾茲萊和西莉亞·羅爾森-霍爾的合作。他同時也擔任導演和編舞了多部舞蹈短片。
關於男主角 泰勒菲利普 (飾演伊甸-男性角色)
泰勒菲利普(Tyler Phillips)於 1990 年 10 月 20 日出生於美國加州奧蘭治市。他是一名演員和作家,在德州本布魯克(Benbrook)長大,2013 年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他曾與英國劇院公司Punchdrunk 的不眠之夜 Sleep No More與其他知名表演合作,因出演《跨越大西洋的戀人》受到電影裡角色啟發,因此搬到洛杉磯尋求未來的表演和舞蹈機會。
巴希瓦舞團簡介
巴希瓦舞團由美國籍舞蹈家瑪莎葛蘭姆與法裔以色列編舞家貝莎比羅斯契德於1946年共同創立,過去15年巴希瓦以呈現震撼、爆發性的肢體風格聞名全球,加上現任舞團總監納哈林又曾替世界頂尖的「荷蘭舞蹈劇場」編舞,聲名大噪。
推薦分數: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