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世紀編舞大師》、10/3《光》、11/28《巴黎我愛你》2025上映
LOGO

【影評】現代科技下的影響 --《AI時代》

  • 最新電影 2023/09/11
  • 分享到

文 /吳孟樵

二十世紀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機器取代許多人力,工作更有效率。再至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興起,資訊流通快速,已成為近代更新奇的升級變化,幾乎顛覆過去的生活觀與就業市場,使得許多行業面臨失業的挑戰。

在這樣的創新與衍變中,工人面臨被汰換的窘境,機器人的手臂可以更快速更精準地在工作檯分類物品。而AI設計出的監視器,無所不在地監視人類的工作,勞方幾乎沒有隱私。

出生在義大利的編導艾瑞甘迪尼與歐洲幾家電視台合作拍攝的紀錄片《AI時代》(After Work)以韓國、美國、義大利、科威特等就業人口分析,訪問勞工、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子女、韓國前僱傭勞動部部長、企業家馬斯克(名列去年的全球首富)、哲學家、社會學家……談社會勞動現象。

韓國人工作過勞,造成許多家庭不快樂,自殺率是世界最高的,於是政府制定規章,一到晚上六點,所有的電腦自動關機,強迫勞工休息,甚至拍攝宣導短片鼓勵擺脫過勞的社會。而美國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勞工總共放棄了五億七千八百萬小時的年休假。

科威特因石油致富,一份工作卻聘僱二十名員工,雖打卡上班,卻沒有事可做,遲到不會被革職,每月領高薪。他們的生活開心嗎?有工作成就感嗎?紀錄片以過度工作與有薪卻卻無事可發揮個人長才,對比某些國家的就業環境,也探討人類的生活價值。而資方招募員工時,最看重的到底是哪些技能或特性?

片中採訪工作狂,也平衡報導出生在優渥家境且繼承大筆財富的某些子女,喜愛大自然或是照顧園藝,藉著修剪樹木花草與自我內在對話。我最愛的畫面是影片一開始關於古希臘神話柯羅諾斯(時間之神)雕像的寓意:他肩上有大石頭,而這石頭有十二個切面,代表一年十二個月的時間象徵。他的翅膀象徵時光飛逝,沙漏蘊含時間的動態與流逝。繼承莊園的主人說,這些都提醒我們把握時間珍惜當下。

美國社會學家以宗教史觀論述美國人不工作的罪惡感;企業主論述員工大致分為三類:敬業、不敬業、完全無所謂;而勞工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業與就業環境。這部紀錄片綜論AI時代下,人們生活的改變。

既然提到AI,我想到已故的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所坐的輪椅可以與他的腦波或臉部肌肉結合,辨識他要講的話而打字或代替他發出聲音與大眾溝通及演講,他認為人類的心智被AI放大後,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人類的大腦與電腦本質並無分別,電腦甚至可以超越人類的智慧,可以解決世間的貧窮與氣候變遷等等問題。但是,他也預言某些事情也將出現,例如如自動化武器、經濟瓦解、機器發展出自我意識。

AI是否可以自行發展意識,以及人腦是否可以複製到電腦上?在某些科幻電影或電視劇集有驚人與寫實的探討。於是,人類研究發展出的AI高科技究竟是幫助人類?還是取代人類?我很喜歡片中美國語言學家、分析哲學家諾姆杭士基提出的寶貴思考點:「你認為科技能讓我們擺脫工作嗎?」

配樂表達了生活的緊張或焦慮感,以及是否該放鬆腳步,深思AI與我們的生活連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