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提名
★榮獲 北京影展 藝術最佳貢獻獎和最佳攝影獎
★榮獲 韓國全州國際影展 最佳影片
★榮獲 葉里溫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
★雪梨國際影展X紐約影展X香港國際影展
★葡萄牙里斯本國際影展 國際競賽片
★揭露瑞士製錶精工的祕辛,全片策略高度激進,從主題到敘事、構圖、聲音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商業批判
★影片劇作、影像和聲音都極為出色!最令人難忘迷人的觀影經驗
關於劇情瑞士鐘錶製造工業初期,製造商和模具師針對時間衝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各憑本事各持己見
瑞士西北部鐘錶廠,年輕製錶廠女工人負責生產機械手錶的零件,她處於一個時間測量、攝影和電報等新技術興起的年代,她對村裡和工廠的工作和財產組織感到不安,並加入當地鐘錶匠成立的「無政府主義工人運動」,遇到了一位俄羅斯製圖學家,兩人一起探討時間、金錢和政府是否都是虛構的,相遇後從此命運大不相同….
電影聚焦瑞士鐘錶工廠,無政府政治運動中心的歷史事件,重建創始初期動蕩。工人專業化、任務分工化與被操控的社會中,政治權貴便控制著時間和社區生產的節奏。瑞士導演 西里爾施布林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結合塑造了細緻的構圖,無論是廣角攝影或是鐘錶勞動力特寫、獨特抗霸凌立場的對決,利用距離和幽默來增強故事的話題性。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導演西里爾 施布林(Cyril Schäublin)榮獲柏林國際影展邂逅單元的 最佳導演獎。他的影片《瑞士鐘錶師》聚焦瑞士手錶工廠,初創期間越演越烈的無政府政治運動中心的歷史事件,這部電影重建了當時的動蕩。

影片講述了製造平衡輪軸的手錶廠工人約瑟芬(Josephine Gräbli)以及俄國旅行家兼製圖師彼得克魯泡特金(Pyotr Kropotkin) 的相遇。兩人的相遇發生在一個以時間測量、攝影和電報等新技術正在改變社會秩序的時代,而自由主義開始與新興的民族主義競爭。彼得這個角色的靈感來自一位現實中存在的哲學家討論了他在瑞士度過的時光,以及他如何在那裡成為了無政府主義者。

導演表示,「我希望將我祖母的工作,以及在工廠裡工作的這一段時光,以電影的方式呈現,並且讓世人認識到在十九世紀推動「無政府主義」自由運動的鐘錶匠人的這一段歷史。」

關於電影
瑞士汝拉的山谷(或譯侏儸山谷)中,「時間」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這裡只有農民和製錶師居住。此地時間是多元有爭議的,在這個地方按照四個不同的時間運作:市政時間、工廠時間、無政府主義時間和電報時間。工廠時間始終比政府時間快8分鐘。導演施布林受到俄羅斯政治思想家和散文家彼得克魯泡特金(Pyotr Kropotkin) 作品的粗略啟發,進行獨特而不同尋常的社會研究的敘事焦點。
可以窺見電影中以手錶內部機構的零件來比喻,這部電影更加平等,工廠裡的每個工人,就像懷錶上的每個齒輪,都像是一個不起眼卻不可或缺的必要角色。導演的願景和拍攝手法使得電影帶有一種與世隔絕的脫離感,將與電影製作的情感聯繫保持在最低限度,此片在柏林影展的邂逅單元中獲得了最佳導演獎,電影帶有一種隱晦微妙的幽默感。
此片是繼導演施布林廣受好評的處女作《那些人很好》之後所拍攝的第二部長片,電影在愛丁堡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獎。對製錶業的獨特而有趣的沉思,他在智力上令人驚艷,形式上大膽的喜悅標誌著,「他是一個非凡的新電影製作人才」。
導演本人出生於瑞士製錶世家,在工業化初期,他對鐘錶廠的原型生產線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每個工匠的工作站進行的極端特寫,展示了對細小易碎部件的精細處理。鐘錶工廠的女工約瑟芬以她最接近電影中心人物的謙遜方式,負責製錶機制的驅動力。她也是一群擁護自由主義運動價值觀的工人的核心。
導演的風格善於抽絲剝繭將畫面純粹化,沒有多餘的配樂,只有一段敘事音樂。當攝影機不仔細檢查手錶機制的內部運作時,值得一提的是導演特別偏愛長鏡頭和中寬鏡頭,將角色和動作定位在畫面的最外圍。廠房的抽象形狀占主導地位,工人相比之下顯得微不足道,觀影時需要觀眾進行高度專注角色並跟隨電影中對話。這種獨特的方法帶來一種微妙的幽默感,但就像對話和戲劇都成為背景音必須仔細關注才能領會箇中奧妙。
融合了媒介考古學和知識社會學,把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緣起,放回瑞士製錶工廠的剝削體系,這個制度是精確到秒的高度控制,和工運的背景當中,考察了包括電報、攝影術、報紙等媒介的作用,並且把「時間測量」作為一個最重要的情節,與之匹配的是一系列去中心化的構圖和聲音設計,叙事上完全以空間和工藝流程而不是人物為核心,構思和完成度獨具特色。
攝影構圖是本片最亮點的視覺語言,人物大多數在畫面的邊角或鏡頭深處,被建築物、樹木甚至電線杆囚禁着,如同工人們的境遇。此外,電影把時間、歷史、意識衝突以製錶的意象呈現是非常妙的。工人為什麼支持無政府主義,他們在歷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透過製錶廠的種種細節體現。影片中充斥着各種計算,不論是有形的「薪資」價格,又或是無形上的「工時」算計,工人的一舉一動,一分一秒都被算進收入的一分一毫,付出的勞動是稱斤算量的不等價交換。
關於導演西里爾 施布林(Cyril Schäublin)
西里爾 施布林(Cyril Schäublin)1984年出生於瑞士蘇黎世。曾在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柏林和巴黎學習電影製作。2012年獲得柏林德國電影電視學院DFFB導演系學位。他的處女作《那些人很好 THOSE WHO ARE FINE》(2017)在洛迦諾首映。這部電影在鹿特丹、紐約、上海等地的電影節上放映,並於 2018 年在愛丁堡國際電影節
上獲得最佳影片獎。這部電影也被提名為 2018 年歐洲電影獎。瑞士鐘錶師(UNREST)是他的第二部長片,在這部電影在 2022 年柏林電影節上遇見單元榮獲最佳導演獎及諸多獎項。目前在蘇黎世生活和工作。
關於女主角 克拉拉 高絲婷斯基Clara Gostynski
克拉拉 高絲婷斯基 (Clara Gostynski) 是女演員,以《瑞士鐘錶師》(2022) 和《要自己編造自己的禮物》(Gotta Fabricate Your Own Gifts 2021) 著稱,在《瑞士鐘錶師》飾演製錶工廠的女工約瑟芬
關於男主角 艾力克西 埃夫斯特拉托夫Alexei Evstratov
艾力克西 埃夫斯特拉托夫飾演年輕時的無政府主義哲學家克魯泡特金,電影中成功詮釋了這位製圖學家,將這位頂頂大明的哲學家兼無政府主義者的神運捕捉的維妙維肖
導演訪談節錄:
製錶和無政府主義之間的連結是什麼?
1871年,一個源自瑞士松塞博茲的製錶工人運動發表了一封通函,嚴厲質疑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此社會運動當中的獨裁角色。這封信在國際上的社會運動之間受到大量關注與同情,以至於在這個社會運動當中,一個新的團體成立了。這個團體以第一反獨裁國際為名自居,以對抗共產主義的第一國際。早在 1870 年代初期,每年出口數百萬只手錶並負責生產全球市場上的大部分手錶。另一方面,與當時的其他行業相比,鐘錶業仍然非常分散。生產過程中的這種分散化一部分原因可以解釋為生產手錶仍舊非常複雜,有超過 315 個不同的專業步驟。這使得生產不同部件的工作坊能夠保持一定的經濟和政治獨立性,而這似乎鼓勵了工人的自主性和無政府主義精神
在影片中的愛情故事部分呢?
我最初的想法是把電影中著名的「男孩遇見女孩」的「浪漫」方面變成一種搞笑或是諷刺漫畫,最終他們的愛情、他們的相遇透過人們購買他們的相片,被虛構化以及商品化地在最後一幕中達到高潮。有趣的是,「愛情故事」也將最終的電影本身虛構化和商品化,也許因為它裡面有愛情故事的元素而提升了它的價值。但是,至少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所採取的立場遠非諷刺或插科打諢。即使他們的照片是看得見而且可被販賣的,這種愛最終還是無法定義且難以形容。